第050章:谋取冀东
试炮还在进行中。
第一炮装一个药包,第二次两个药包,以此类推。药包每个重约二两(1斤16两)黑火药。
装一个药包的时候,炮弹打出去200米(0。4里)。
装药多就打得远,装四个药包(半斤火药)的时候打出1。7里(850米)的距离,已经超过了最远的靶子。
最后加到7个药包(约一斤火药),火药的体积已经到了火炮内膛的少一半,炮一响,声音特别的大,火炮爆炸了!就是炸膛了。因为操炮的兵丁躲得远,没伤到人。
萧空宁、韩德让及其他观看者都快步走到火炮近前,火炮已经破裂变形。
眼前的这些人都没看过爆炸,对此景象非常震惊。
萧空宁命特里收拾残破火炮送到冶炼工匠那里,作参照,并且马上铸造第二门炮,三天后对新铸造的火炮再做同样的试验。
。。。。。。
长话短说,就这样连续炸毁了三门炮,黑火药填装量有了结论:超过12两(16两一斤)就有炸膛的危险。
这就形成了最重要的一条规则:装黑火药必须严格控制在8两(半斤)之内。
火炮的最远射程为一里半(750米)。
现代里的大炮射程几十里都很平常,可是此时几百米的射程在这个时代已经创造奇迹了,这就是时代的差距。
我们说过,此时还有一种叫“砲”的,就是抛石机,抛出去的石头只有几十米远,打击距离与弓箭差不多,因此这火炮已经是超级武器了。
在测试火炮期间,韩德让曾多次去了宝钢院,所幸萧空宁预料在先,炼合金钢的炉子一直没开,避免了麻烦。
试验结束后,萧空宁命令制造三门火炮,这是为平定渤海地区准备的,对于这一次作战有三门炮足够了。
可是韩德让觉得少一点,他问萧空宁:“你说这炮是为收复冀东准备的,兴辽国是个小国,可是渤海也是好大一片地盘呀?三门炮是不是少一点啊?这么好的兵器多造几门又何妨?”
萧空宁回答说:“韩大人多虑了,这一次作战至多打两次城墙,头一个是兴辽国的王城,然后的回手收复山海关。而攻打山海关的时候我们是从内向外打,容易的多,火炮都可能用不上。火炮虽然很猛,可是野战用不上它,火炮多了反而成了累赘,行军带着它很麻烦的。”
这个时代作战的主力是骑兵,马匹行军速度快。并且走的路大多是小路,行军中携带火炮是用车拉的,走小路就不行了。
韩德让说:“你这个火炮如果把轮子卸下来只有一百多斤,就是一个壮汉的分量,可以装在马垛子上嘛。”
萧空宁看出来了,韩德让的意思就是要火炮,他笑着说道:“韩大人您看这样可好:等破了兴辽国的王城,火炮就归您了。”
“好,一言为定!”
韩德让只要有了炮,火药和弹丸都不是问题。黑火药谁都会造,弹丸就是个铁球,有铁就可以铸造。还有火炮可以打散弹,用小铁球甚至碎石头都可以的。
韩德让说:“萧制台,等你结了亲我就要回京了,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去平定兴辽国呢?”
他的意思就是希望回京的时候能带走,可见其迫切心情,真的是爱不释手了。
萧空宁回答说:“辽东的冬天严寒,现在只是备战,到开春天气转暖就动兵。您如果能耽搁几日,到平定渤海后,从水路返京更快捷,最多就是十天的路程。”
是啊,辽东进京的官道是走蒙古草原的路,那是一两个月的路程,行路远很辛苦。
如果走渤海、海河、运河到京城,可以一路乘船,用不了十天。
这话让韩德让吃惊,他连忙问:“这是真的吗?十天能到京城?”
辽国境内极少有行船的水路,像韩德让这样的辽国军人都没有行船的经验,对水路很陌生。
萧空宁就给他计算路程说:“在我军平定冀东的时候,韩大人的队伍已经等在辽河口了,所以您的路程是从辽河口到京城。让我们来算一算:
“从辽河口登船过渤海到海河口,这一段是海路,有八百里,只要不是恶劣天气,两天就到了,我们按三天算。”
韩德让:“两天能走八百里吗?”
萧空宁:“您可知道,水路是日夜不停的,如果是陆地行军,总要吃饭、打尖、扎营、睡觉,一天走5个时辰(10个小时)算是好的。可水路是12个时辰(24小时)不停船啊。
“从海河口走不远就进入大运河了,运河直通京城,这一段水路大约是三百里。运河上行船靠拉纤,用健壮的纤夫一日夜至少走100里,三天就到了。我们按五天算,合计起来就是八天。
“韩大人,我说十天是留有余地的,如果一路顺当,最快五天就能到京城。”
萧空宁的这些话再次让韩德让吃惊。辽东是契丹人的老家,契丹人进入中原大地也有百十年了,到辽东一直都是走两三千里的路,从来就没人想到这条水路呀!既然知道有这条路,何必艰难跋涉几千里呢?
于是他对萧空宁说:“开春后,天气变暖之前回到京城就不误事,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平定冀东?”
萧空宁:“刚才不是说了吗?年后我的婚事办完就动兵。”
韩德让:“好,我带来的兵也参战,一直打过去,顺路回京城。”
萧空宁脸色顿时僵住了:“这。。。。。。这。。。。。。能行吗?”
萧空宁问的有道理,出兵打仗可不是儿戏,要请皇命的。辽东出兵平定冀东,那是有朝廷圣旨的,名正言顺。没有朝廷的圣旨谁敢动兵呢?这可是要掉脑袋的!
另一个问题是:韩德让是朝中大员,辽国第一武将,若是他参战就是大军统帅呀!这可不是儿戏。
经萧空宁这一问,韩德让也醒悟过来了,他是朝廷重臣,哪能不懂呢?说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”也是不行的,他来辽东是送亲,与对外用兵毫无关系。
如果韩德让想参战,只能请旨。冬季里官道凶险,可是通信是不中断的。可是通过驿站请圣旨,往返至少要两个月,能不能赶得上参战还不好说。这情况之下何必多此一举呢?
韩德让说道:“呃,是我晕头了。那么我带兵到辽河口扎营,等待你们平定冀东。
我不参战,可以派一个什的兵丁跟随你们的炮队见习操炮,这就不违皇命了。”
萧空宁:“好,好!下官按大人您说的办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火炮制造成功解决了攻城作战减少伤亡的问题,萧空宁对平定冀东就没什么可焦虑的了,因此他得以继续制作铜轴承。
还有另一个条件,那就是韩德让得到了火炮,就再也没兴趣去宝钢院了,因此宝钢院又重新进入了保密状态。
他找来手艺好的铁匠,使用合金钢材料,按他画出的刀具图形打造切削用的刀具。锻造的刀具可以保证外形尺寸,但是开刃就要靠手工打磨了。这个活计都是他亲自动手,很费时费力的,由此他想到了砂轮机。
在现代的工厂里,砂轮机是很平常的,机构非常简单,就是电机带动砂轮高速旋转,用它来磨制刀具。如果解决了金属轴承,那么制造砂轮机就太简单了,就能得到一件有力的工具。
现代工厂里有个说法,说砂轮机是“工业的牙齿”,这话一点不为过。砂轮机是机械工业的第一个基点,其他所有的加工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。
想归想,现在还不能制造砂轮机,萧空宁的原则是:只要能对付过去就不要做让人们震惊的事,以避免被妖魔化。
现在已经有十几台车床了,萧空宁让工头找个手艺好的工匠到宝钢院来制作铜轴承。在宝钢院制作也是为了保密,在铜轴承普遍使用的时候,工匠们可能有疑问:铜轴承是哪儿来的?有疑问就有疑问把,保密还是要做的。
铸造大炮的铜炉还在,现在不需要铸造大炮了,正好用这个铜炉铸造轴承。
萧空宁拿来动力锯上木头的轴和轴承座,命宝钢院的工匠照着样子铸造铜轴和铜轴承,使用铸造火炮相同的料即可。
铜轴承保持原来木轴承的尺寸,造好了便于安装,动力锯的结构不需要改变,更不需要重新制作新的动力锯。
萧空宁这么做不是他偷懒,而是他知道自己不是内行,如果重新设计一套机构,他怕出毛病。
未完待续。
—end—
